印巴冲突中,印度被打得够呛,这下莫迪政府知道疼了,已经派人来找咱们中国,请中国“高抬贵手”。
新德里国际机场的贵宾通道最近有点热闹。
印度外交部的官员们提着公文包来回穿梭,脸上挂着一副"赶作业"的焦急神情。
他们要去的地方不是华盛顿或者伦敦,而是北京——这个被莫迪政府冷落了三年多的东方邻邦。
事情的起因得从中国海关总署7月的一纸公文说起,正是这份关于镓、锗金属出口管制的通知,让新德里的工业区突然乱了阵脚。
中国对两种金属的出口管制其实留有余地,既不是全面禁运,也不是彻底断供。
但问题在于,全球超过60%的锗产自中国,北美、欧洲的产能主要满足自家需求,根本顾不上印度这个"后来者"。
更棘手的是,锗这种灰白色金属看着不起眼,却是红外夜视仪、光纤通信和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。
印度军方的夜视装备供应商私下抱怨,他们的库存只够维持到明年3月。
莫迪的"印度制造"口号喊得响,实际进展却像蜗牛爬坡。
以半导体产业为例,印度目前只能做最简单的封装测试,相当于产业链里切菜洗碗的环节。
塔塔集团去年投建的芯片厂,车间里堆满了中国生产的单晶硅棒和电子级氢氟酸。
工业部长戈亚尔办公室流出的备忘录显示,新德里原本计划2025年实现军用级芯片自产,现在这个目标可能要推迟到2028年。
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官僚系统的迟钝。
中国早在2021年就开始逐步收紧稀有金属出口,印度工业部门这时候才反应过来,像极了考试结束才发现没带笔的学生。
矿产勘探总局的数据库里,锗资源的储量数据还停留在2015年,实地勘探报告里赫然写着"建议从中国进口"。
有官员私下透露,他们试过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找替代货源,但对方开出的价格比中国贵三倍。
边境对峙的阴影仍在持续。
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,印度对中国投资设置了217项审查门槛,连港口起重机都要查三遍是不是"间谍设备"。
这种紧张气氛在万斯访印期间达到高潮——新德里宣布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的当天,中国商务部反手就启动了对印度农药的反倾销调查。
双方你来我往的招式,看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贸易专家直摇头:"这就像两个赌气的孩子,一个砸了对方的玩具,另一个就烧了对方的作业本。"
印度科技圈流传着个真实笑话:班加罗尔某芯片公司好不容易造出个样品,送到德国检测才发现,关键参数全靠中国进口的锗基板撑着。
更现实的问题是,就算印度能买到足够的锗,冶炼提纯技术也掌握在云南和湖南的几家中国企业手里。
就像德里大学材料系教授说的:"我们现在就像拿着顶级食材却不会做饭的厨子。"
日内瓦的谈判桌上,印度代表团的诉求很明确:希望中国对印出口配额单独计算。
但北京的态度也很清楚——军民两用物资的出口管制关乎国家安全,不可能开特例。
有观察家注意到,中方谈判代表特意带了份《印度斯坦时报》的剪报,上面登着印度国防部采购法国红外热像仪的新闻,这些设备的核心部件用的正是中国锗晶体。
莫迪政府现在陷入两难:既要维持对华强硬姿态讨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,又得确保工业化进程不被"卡脖子"。
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报告算过笔账,如果完全绕开中国供应链,印度半导体产业的成本要暴涨40%,这还没算上至少五年的技术追赶时间。
难怪有印度网友在社交媒体吐槽:"我们刚学会骑自行车,人家都已经开上高铁了。"
塔塔集团的新能源车就是个活例子。
他们的电动SUV号称"百分百印度制造",可掀开底盘就会发现,电池组来自宁德时代,电机用的精达材料,就连车机系统的芯片都是中芯国际代工的。
生产线上的印度工程师无奈地说:"我们就像在玩巨型乐高,但所有关键积木都得从中国运来。"
谈判桌上的拉锯战还在继续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印度这次很难讨到便宜。
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的评估报告说得直白:在全球稀土和稀有金属供应链上,中国掌握着"水龙头开关权"。
就像孟买的金属贸易商说的:"你可以不买中国手机,但躲不开中国材料——除非你能在月球上开矿。"
新德里的外交官们还在北京各大部委之间奔走,公文包里装着精心准备的采购清单和技术合作方案。
不过中国海关总署的电子屏上,锗金属的出口审批流程依然显示着醒目的黄色提示——"审核中"。
这场由稀有金属引发的博弈,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